海报新闻记者 刘敬怡 上海报道配资炒股
7月21日,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济药业”)向港交所提交的上市申请正式失效。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生物制药企业,曾于半年前递交招股书,由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联席保荐。
招股书状态在港交所显示为“失效”,而非被拒绝,这意味着公司仍有机会更新财务数据后重新提交申请。
宝济药业成立于2019年,法定代表人为刘彦君。2025年1月21日,宝济药业递交招股书,按照港交所规定,申请文件的有效期为六个月,一旦超过这个时限而未通过聆讯,文件将自动失效。
招股书显示,该公司此前已进行多轮融资。2024年7月完成4.26亿元C轮融资,同年12月又完成4500万元C+轮融资。两轮融资每股成本均为16.91元,投后估值达48.71亿元。
招股书截图
融资完成后仅一个月,宝济药业便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在招股书中,宝济药业披露了2023年及2024年1-9月份业绩,财务状况并不乐观。
招股书显示,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仅为693万元,2024年前9个月收入为444万元。这些收入主要来自销售材料及提供技术服务,公司尚无任何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此外,2023年净亏损1.6亿元,2024年前9个月净亏损为2.63亿元。不到两年时间,公司累计亏损已超4.2亿元,宝济药业表示自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是产生净亏损的主要原因。
与微薄收入及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额研发投入。2023年,公司研发开支达1.33亿元,而2024年前9个月研发开支达1.84亿元,不到一年就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研发投入。
对此,宝济药业解释称由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增加、员工成本的增加及行政开支的增加所致。具体来看,宝济药业2024年1-9月向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及行政人员授出了股份激励,还扩大了研发团队。
这种“先投入后回报”的模式是创新药企的普遍特征,但宝济药业面临的挑战在于其产品何时能够上市并产生回报。
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点收入及亏损同样形成对比。招股书显示,2023年,宝济药业五名最高薪酬人士(不包括董事)的酬金总额为290万元。2024年1-9月,五名最高薪酬人士(不包括董事)的酬金总额1180万元。
宝济药业预估,截至2025年12月31日止年度应计付予董事及监事的税前薪酬总额约为人民币7990万元。
目前,宝济药业专注于四个战略治疗领域:大容量皮下给药、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药物以及以重组生物制药取代传统生化制品的变革性产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这四个领域在2033年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宝济药业已打造出含该上述四个治疗领域具有差异化特色的研发管线,由五项处于临床阶段的在研药物及七项临床前产品组成。其中KJ017、KJ103及SJ02三款核心产品承载着宝济药业的商业化希望,招股书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三款产品均已在中国进入后期试验或NDA注册阶段。
招股书截图
招股书显示,2021年10月及2024年5月,宝济药业分别完成了KJ017 (重组人透明质酸酶)的两项III期试验,2024年6月,公司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NDA(申报注册上市)。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宝济药业尚未收到任何监管机构对公司临床开发计划的疑虑或反对意见。宝济药业表示最终可能无法成功开发及上市KJ017。
2023年12月,宝济药业向国家药监局提交SJ02(长效重组人卵泡刺激素)的NDA申请,申请于2024年1月获得受理,预计将于2025年获得相应批准。
宝济药业表示,预计将继续在药物发现上投入大量资金,推进候选药物的临床开发,并推出和商业化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的候选药物。然而,如果候选药物的商业化被推迟或终止,或与药物开发及商业化相关的费用大幅增加,可能需要获得额外的融资为营运提供资金。
招股书显示,公司成立至今已完成六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7亿元,主要通过股权及债务融资为业务提供资金。
截至2023年末,宝济药业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达1.23亿元,2024年9月末进一步增至4.39亿元。
招股书失效后,宝济药业的资本之路将面临多种选择。最可能的路径是更新财务数据后重新递交申请。公司核心产品KJ017和SJ02预计将于2025年获批上市,若能在重新递表前实现这一里程碑,将极大提升IPO前景。
但挑战依然存在。港交所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有特定要求,包括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通过概念开发阶段、市值不低于15亿港元等。
铁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